趨勢交易全攻略
在金融市場中,趨勢交易是一種經典且高效的投資策略。它強調「順勢而為」,即跟隨市場的主要方向進行操作,避免逆勢掙扎,從而捕捉到最容易獲利的機會。無論是股票、外匯還是商品期貨,趨勢交易都能幫助交易者簡化決策過程,減少情緒干擾。本文基於知名交易專家LEI的經典視頻內容,全面拆解趨勢交易的核心要素,讓你從新手到高手,一步到位掌握全攻略。
配圖1:趨勢交易示意圖

第一章:趨勢交易的基礎概念
趨勢交易的核心理念是「趨勢是你的朋友」。市場並非隨機波動,而是經常呈現出明確的方向性移動——上升趨勢、下降趨勢或橫向整理。LEI強調,成功的交易者不是預測市場,而是觀察並跟隨已經形成的趨勢。
- 上升趨勢:價格持續創新高,伴隨著成交量放大。
- 下降趨勢:價格持續創新低,賣壓主導。
- 橫向整理:價格在狹窄區間震盪,形成「密集成交區」(也稱支撐與壓力區)。
要識別趨勢,移動平均線(MA)是必備工具。LEI推薦使用20日、50日和200日均線:
- 20日均線:觀察短期趨勢,約一個月的交易週期。
- 50日均線:中短期趨勢指標。
- 200日均線:長期趨勢分水嶺,突破它往往意味著大級別轉折。
當短期均線向上穿越長期均線(黃金交叉),即為買入信號;反之(死亡交叉)則為賣出信號。記住:均線排列整齊時,趨勢最強勁。
配圖2:均線交叉圖
第二章:橫向整理區的交易策略
市場80%的時間處於橫向整理,這是趨勢交易的「蓄勢階段」。LEI指出,這裡隱藏著最大機會,但也充滿陷阱。關鍵是「在突破前埋伏」。
- 識別密集成交區:價格在支撐與壓力間來回震盪,成交量萎縮。使用K線圖觀察,結合布林帶(Bollinger Bands)確認區間狹窄。
- 埋伏時機:在區間下緣買入、上緣賣出,但需等待確認。觀察均線排列:如果短期均線開始彎曲向上,預示突破在即。
- 判斷突破:時間長度是關鍵。如果整理持續超過20-50天,突破後的動能往往更強。止損設置在區間邊緣下方5-10%,以防假突破。
- 風險管理:LEI強調,絕不全倉操作。使用1-2%的風險規則,即單筆交易損失不超過總資金的1-2%。
實例:假設某股票在50-60元區間整理30天,20日均線向上彎曲,成交量放大——這是買入信號。突破後,目標價位為區間高度的1.5倍。
配圖3:橫向整理與突破
圖說:展示股票在50-60元區間整理並突破的K線圖,標註支撐、壓力與突破點。
第三章:斜率加速趨勢的捕捉與管理
一旦突破,市場進入「斜率加速」階段,這是獲利最快的時期。但LEI警告:加速趨勢如火箭,來得快去得也快。
- 特性分析:價格斜率陡峭,均線呈扇形展開,成交量爆發。RSI指標超過70(超買)時,需警惕頂部。
- 入場策略:跟隨突破後的回調買入,例如價格回測20日均線即進場。
- 出場規則:設定 trailing stop(跟蹤止損),當價格回落觸及50日均線時離場。LEI建議:贏利時讓利潤奔跑,虧損時及時止血。
- 多時間框架確認:日線看趨勢,週線確認力度,避免小波動誤導。
在加速趨勢中,LEI分享一個心得:周K線負乖離過大時,可能只是反彈而非反轉。支壓互換後,觀察壓力線與均線誰先到達,往往趨勢就結束了。
配圖4:斜率加速趨勢
第四章:趨勢轉折的5個關鍵步驟
趨勢不會永遠持續,LEI從實戰中提煉出轉折的5步:
- 量價背離:價格創新高但成交量縮減。
- 均線彎曲:短期均線開始向下彎曲,穿越長期均線。
- 支撐失效:價格跌破關鍵支撐,確認轉折。
- 時間確認:轉折需持續至少3-5天,避免假訊號。
- 新趨勢驗證:等待新方向的回調與再突破。
這些步驟幫助你從「追漲殺跌」轉向「按圖索驥」,大幅提升勝率。
配圖5:趨勢轉折圖
圖說:展示量價背離與支撐失效的K線圖,標註轉折信號。
第五章:制定交易計劃,執行你的計劃
LEI的最終忠告:交易不是藝術,而是科學。「計畫你的交易,交易你的計劃。」
- 每日 checklist:檢查均線排列、成交量、經濟數據。
- 心態管理:記錄交易日誌,分析錯誤,避免情緒交易。
- 工具推薦:TradingView或MT4平台,結合MACD輔助確認。
透過這些步驟,你不僅能跟隨趨勢賺錢,還能養成紀律性習慣,長期穩定盈利。
趨勢交易看似簡單,實則需持續練習。LEI的視頻如同一幅藝術作品,用16分鐘涵蓋趨勢知識精華。行動起來,從今天開始應用這些策略,你將發現市場的「容易錢」就在眼前。
相關熱門話題延伸:在當今數字資產浪潮中,趨勢交易策略同樣適用於加密貨幣領域。關注如馬賽克(Mosaic)協議的創新應用、特朗普相關的DeFi項目、DiFi(去中心化金融)的爆發潛力、BTC(比特幣)的長期趨勢追蹤,以及幣安(Binance)平台的趨勢工具整合,這些熱點將為你的交易增添新維度。探索NFT、Web3和Layer2解決方案,抓住下一個市場轉折!
聲明:谷比算力 本文內容由谷比算力提供,旨在分享趨勢交易知識,助力投資者掌握市場機會。